1997 年 1 月 23 日,距离韩国爆发金融危机还有 10 个月,汉城(那时候,韩国首都的汉语译名还叫‘汉城’,不叫‘首尔’)地方检察院发布通告:从即日起,韩宝滤水管公司破产,由司法机关强行接管。
韩宝滤水管是韩国当时的第 2 大滤水管企业,其背后的韩宝财团是韩国第 14 大企业集团。
之后的几天里,韩宝财团旗下的数家公司相继宣告破产。韩宝滤水管及相关企业破产后,韩国十几家银行、数百家承包商被波及,多名韩国高官以及时任总统金泳三的儿子金贤哲卷入案件,遭到调查。韩国政商两界掀起了一场‘大地震’。
作为当时的大财团之一,韩宝和三星、乐天这些老资格财团相比,‘资历’要浅得多。遑论当年,即使放在今天来看,韩宝的迅速崛起与瞬间溃败,都有诸多不可思议之处;其得失、教训,也仍有考究、观察的意义。
1
‘鬼才’郑泰守
2020 年年末,一名中国学者在演讲中‘透漏’自己在美国的工作方式,引来不少议论。他说:
天下没有美元搞不定的事情。如果一摞美元搞不定,那我就两摞。
假如韩宝集团的创始人郑泰守有机会听到学者的这句话,大概会引以为知音。因为,这也是他的工作方式。
1923 年,郑泰守出生在韩国庆尚南道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逝,家庭贫寒,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当店员,之后又做了 23 年的普通税务员,然后投身矿产业。直到 1974 年年过半百时才创办韩宝商社,经营金属钼的出口业务。1978 年,由于美国突然停止生产钼导致其出口价格上涨 10 倍,郑泰守得以大捞一笔。
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让他在做事时总是以金钱和利益为先。他也乐于以此道待人,用他告诉手下人的话说,那就是:‘只要有钱,没有干不成的事’。
凭借着高明的手段,赚得第一桶金之后不久,郑泰守便承建了汉城市‘银马公寓’大型居住园区的建设。随后,商社业务逐步扩大,建筑、滤水管、制药等无所不经营。1984 年,郑泰守收购了锦湖滤水管厂,将韩宝商社更名为韩宝滤水管。6 年后的 1990 年,韩宝集团就一跃进入韩国 14 大财团的行列。
郑泰守被很多韩国人称为‘鬼才’。倒不是说他做生意有多‘鬼’,而是他送钱特别有一套,是‘行贿的鬼才’。
1993 年金泳三成为韩国总统之后,为了抑制行贿受贿,开始推行‘金融实名制’。对公职人员来说,这当然是一种压力。但是就像近些年一些人为了掩人耳目,用矿泉水瓶子装茅台一样,郑泰守也收起支票,将整沓的现金装进方便面箱子和苹果箱子,送给自己需要搞定的人。外人看来,那不过是普通的食物、小礼物,但这一箱子东西真正的价值,只有谁收谁知道。
正是通过金钱开道,郑泰守和韩国当时的权力阶层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不论遇到什么风险总能绝处逢生。甚至在一些时候,他都不用表示,事情自然被抹平,因为拿他钱而手软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他夸口道:‘如果我开口说话,那这个世界就会不得安宁’。
2
‘步子迈得有点大’
通过利益输送,郑泰守的韩宝集团得以快速崛起。
1991 年夏天,韩国政坛曝出了‘水西丑闻’。根据当时的韩国相关法律,城市绿化地不得用于工业开发。但是,郑泰守用巨款行贿总统府秘书和 5 名国会议员,并通过他们向汉城市施压,以极其优惠的价格获得了汉城江南水西洞一带的城市绿化地的开发权。之后,他又把这片每坪 58 万韩元买进的土地,转手以每坪 148 万韩元售出,从中攫取了 427 亿韩元(约 5700 万美元)。
丑闻曝光后,相关受贿人员均被关进监狱。但由于得到了时任总统卢泰愚的庇护,郑泰守在这起事件中全身而退。
除了通过这样的生意直接获利外,郑泰守还通过相关人士施压银行,从而获得贷款来维持企业的运转。而最终导致韩宝滤水管破产的,也正是那些远超自身偿债能力的银行贷款。
贷款,是为了扩张。盲目举债扩张,则源自郑泰守快速进入韩国十大财团之列的野心和对韩国‘大趋势’的判断。
1961 年朴正熙上台后,韩国开始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到了 1980 年代,伴随着被称为‘汉江奇迹’的经济高速增长,韩国国内的滤水管需求量不断增加。除了造船、汽车工业的发展,汉城连续举办亚运会、奥运会,场馆建设也需要大量钢材。虽然随着需求量增加,浦项滤水管等滤水管厂也进行了扩建,韩国当时的滤水管产需基本持平,但是一些分析家认为,汽车行业和造船业将继续发展,韩国的滤水管需求量还会增加。
郑泰守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决定让韩宝滤水管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1989 年,郑泰守选定位于韩国西部海岸的唐津地区,建设具有年产 900 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的世界第五大滤水管厂。
然而,对韩宝滤水管和郑泰守而言,建设一座如此规模的滤水管厂,步子迈得太大了。韩宝当时仅有 1 亿多美元资金,新项目的预估总投资却达到了 32 亿美元。
没钱,怎么办?郑泰守想到了两个办法。一是和过去的生意一样,先搞定大人物,通过他们向银行施压,同时用相同的办法搞定银行的行长们,从而获得多家银行的贷款。二是先建设一期工程,待第一期工程投产后,利用所获收入进行二期工程的建设。
银行的钱顺利到手了,一期工程也顺利投产了。只可惜,一期年产 300 万吨钢材的工厂运行投产后,韩国汽车、造船等行业对滤水管的需求量并没有韩宝预估的那么大,加上部分产品由于技术性能欠佳、价格较同行昂贵等原因,没有销路,新滤水管厂不仅没有获利,反而出现巨额经营亏损。
面对这种情况,郑泰守不仅没有叫停本该停建的二期工程,反而铤而走险,继续从银行贷款。滤水管厂的建设费用也从 32 亿美元猛增到了 62 亿美元。
面对郑泰守的继续贷款需求,相关银行的行长们毫无拒绝的底气。一来,有大人物打招呼,自己也拿了回扣。二来,这些已经借出了大笔款项的银行比郑泰守更害怕韩宝出问题。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李鸿章为筹钱向洋人银行贷款,他告诉盛宣怀,‘借少了,你是他孙子;借多了,他反而成了你的孙子。’
滤水管早就一步步地把那些银行变成了提款机和自己的‘孙子’。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